<u id="c2quh"></u>

<video id="c2quh"></video>
<tt id="c2quh"></tt>
  • <b id="c2quh"><noscript id="c2quh"></noscript></b>
    <ruby id="c2quh"><menuitem id="c2quh"></menuitem></ruby>

    <rt id="c2quh"></rt>

    新聞中心

    / 公司新聞/行業新聞/黨建資訊/

    水稻行業翹楚匯聚天津,聚焦雜交粳稻產業發展

    2015年1月20日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部雜交粳稻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天津市雜交粳稻企業重點實驗室以及雜交水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年會暨“雜交粳稻科技創新及產業發展交流會”在天津濱海新區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中國農科院作物所所長萬建民、中國水稻所副所長胡培松、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鄧華鳳等科研單位專家以及科技部重大專項辦公室、天津市科委、天津市農委、濱海新區等部門領導共20余人出席了本次會議。會議由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部雜交粳稻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天津市雜交粳稻企業重點實驗室以及雜交水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合主辦,聯盟副理事長鄧華鳳主持。

     
    領導發言篇
     
    科技部重大專項辦公室劉遲處長從管理的角度就如何發展雜交粳稻提出了可行的建設性意見,指出,目前雜交粳稻還未具體列入到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范疇,愿通過重大專項等橋梁促進雜交粳稻產業快速發展。天津市科委創新體系建設與管理處劉建軍處長指出,要在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的前提下,圍繞國家粳稻尤其是雜交粳稻重大需求和問題導向開展創新,加大對粳稻尤其是雜交粳稻的支持力度,為中國粳稻產業發展做好服務。天津市農委計劃財務處趙先健副處長指出,今后市農委要在雜交粳稻發展加大投入力度,為國家粳稻產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天津市農委科教處張曉東副處長指出,今后將通過貼息政策、人才引進等方式對雜交粳稻的發展給予支持。
    會上,國家粳稻中心及重點實驗室東麗副主任、產業聯盟交流處蔡卓副處長分別就近幾年工作進展進行匯報,中心及重點實驗室主任華澤田教授對運行機制及今后重點研究方向進行了重要補充。專家針對各稻區粳稻發展現狀進行了學術交流,并研究提出下一步促進雜交粳稻產業技術進步的建議及意見。


    工作進展篇
     
    中心及實驗室圍繞雜交粳稻產業發展的兩大關鍵因素——強優質組合選育和制種產量,從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粳稻優勢群鑒定與應用、粳稻多基因型雜種優勢利用、紅蓮型細胞質不育系選育展開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1)發掘一批粳稻特異新資源,包括品質優良資源、除草劑敏感的資源;營養價值高的資源材料、低升糖指數資源材料等;(2)創制出一批性狀優良的雜交粳稻親本材料,其中8個已通過天津市種子管理站鑒定;(3)選育出多個粳稻品種通過審定,中心目前已擁有“隆優”、“隆粳”系列水稻品種20余個;(4)申請發明專利90項,10項獲得授權;申請植物新品種保護23項;先后榮獲國家及省部級獎勵14項;(5)培養博士后14人,博士及碩士研究生18人。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奎麗梅研究員指出,雜交粳稻品種的廣適性差制約了其發展及推廣,可從品種光溫鈍感上考慮解決;品種的花期相遇但是花時不遇影響制種產量,可以利用F2雜種優勢解決;三是栽培技術上,氮肥的施肥量與雜交粳稻的產量不是正相關,適當控制施肥量。上海市農業科學院曹黎明研究員指出,近幾年,上海通過推進地方產業體系建設,雜交粳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到2015年種植面積可達50萬畝,占全部水稻種植面積的35%左右,預計十三五期間雜交粳稻種植比例達50%。另外,通過培育優質、高產、廣適性并適于機械化生產的品種,進一步提高雜交粳稻在上海的推廣面積。河南省信陽市農業科學院宋世枝研究員指出,雜交粳稻發展除選育強優勢品種外,要注意栽培方式,控制氮肥用量。另外,應加大國家層面的支持力度。新疆農科院林志清研究員指出,雜交粳稻推廣受阻的原因有三個,一是增產優勢不明顯、二是父本的選擇影響雜交粳稻品質、三是親本的親和力及抗寒和耐高溫性影響制種產量。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王才林研究員指出,江蘇的雜交粳稻發展同樣受品質、產量等影響;另外,柱頭外露率是影響制種產量的主要因素。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王德正研究員指出,雜交粳稻的廣適性亟需提高,特別是提高稻瘟病、稻曲病的抗性;另外,培育抗倒性強、適于機械化生產的雜交粳稻品種對發展雜交粳稻具有重要意義。武漢大學李紹清研究員指出,雜交粳稻發展不僅要提高產量、品質、抗性等,更要注重高附加值方面研究;另外,雜交粳稻稻瘟病嚴重,可通過導入抗性資源,提高其抗性,有利于雜交粳稻推廣。


    此次會議的順利召開,進一步加強了雜交粳稻技術領域間的交流合作,有效促進了雜交粳稻產業技術進步,對推動雜交粳稻生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撰稿部門:科研部

    91在线永久一区二区